舟山定海试行行政事业单位公共交通意外保险
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进入统计范围的房产开发企业建的房子还没有统计进来。
公共产品领域定义了政府的职能。这就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 钱颖一指出,只要人的决策仍然起决定性作用,人的激励问题就是不能被忽视的。现代经济学认为传统经济学有个巨大的漏洞,遗漏了解决基本经济问题的主角:"谁"来生产。这里我自己先告诉大家,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现代经济学有两条公设:资源有限,能力有别。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哪些无能的官员不仅没有可能将国民经济管好,而且产生了大量的腐败分子。
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并且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不同企业家看到的东西可能完全不同。如看到很可能发生在2017—18年的这样一个大概率事件,便决无充分理由在当下看低中国政府管理当局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底气与定力。
穆迪的前述判断,放在中国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图景中,显得十分突兀而难以成立。因此,就依法而言,在中国除地方政府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担保债务外,已不存在任何或有债务2016年末中国这一指标的实际情况,是中央国债余额和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分别为12.01亿元和15.32万亿元,合计27.33万亿元,相当于GDP初步核算数74.41万亿元的36.7%。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穆迪 主权信用评级 。
作为国际主要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近日把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从A03下调至A1,引起多方面关注,并有可能对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在海外市场发债融资的中资机构带来一些不利影响。因此,就依法而言,在中国除地方政府为使用外国政府或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担保债务外,已不存在任何或有债务。
首先,穆迪在报告中指出,中国2018年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将达GDP的40%,而2020年将达45%,这对于中国实际情况的估算和未来预测是量值偏高的。穆迪的这个假设图景,显得太走极端而失之于轻率了。穆迪属于全球评级市场中已客观上形成寡头垄断地位的三大评级机构之一,虽然其具有信息收集、整理方面的多年积淀和值得标榜的专业特长,但此次对中国的评级下调,却显得缺乏关于中国经济成长性的理解、深化供给侧改革中潜力释放的趋势估量,以及对于中国管理当局相关政策的足够认知。其次,评级预测应是以前瞻性而引导市场行为的,结合中国经济基本面的走势来作出相关预测和判断,是十分关键的评级要领。
如看到很可能发生在2017—18年的这样一个大概率事件,便决无充分理由在当下看低中国政府管理当局控制政府债务规模的底气与定力。穆迪在目前这个至少应保持观望期姿态的节骨眼上,却以下调中国评级给出看空的明确指向,这绝对不是其应有的公允态度和理性前瞻水平了。加之有《担保法》等法律的配套,地方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得为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债务以任何方式提供担保。再考虑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的成长性,结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出的前景表现,以及中国经济调控体系综合的风险防控能力,穆迪此次调低评级的可商榷性质,就更明显不过了。
我们不否认中国在引领经济新常态和深化改革方面还面临种种挑战与困难,但2015年末以来的国民经济运行基本态势,已出现了自2011年经济下行后绝无仅有的连续6个季度在6.7%增速以上、且近两个季度还略有上升的小平台状况,各项经济指标亮点纷呈,经济运行总体上有望在稳中求进中,迎来新常态由新入常的转换点。第三,穆迪的预测和判断,与其报告所称的中国政府或有债务在地方融资平台、国有企业方面将持续增长这一认识有密切关联,但恰恰这表现了穆迪对近年来中国相关法制建设情况的缺乏理解。
在今后两年到四年时段内,虽不排除这一指标水平可能有所上升,但只要清楚了解了中国管理当局在公债(国债、地方债)管理方面的基本政策取向,便可知政府举债将受到严格控制,很难想象,未来4年内中国政府债务余额能一路上升为GDP的45%——假设中国未来4年GDP年均增长率6.5%(这是为兑现全面小康目标所倒算出的保证速度),2020年GDP规模将达95.7万亿元以上,而其中45%部分的绝对额,为43万亿元,这将比2016年总数高出15.75万亿元。中国作为经济社会转轨中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正值2011年以来的经济发展阶段转换中由逐年增速下行而有望达到一个探底企稳的新转折点,关于中国当下的情况分析与基本结论的引出,在不少方面十分不宜套用对一般经济体的处理方法。
穆迪的前述判断,放在中国积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实践图景中,显得十分突兀而难以成立。中国已修订的《预算法》和与其配合的官方文件,非常明确地规定了地方政府债务只能阳光化地经过预算程序发行,原地方融资平台不得再发生任何为地方政府的变相举债。穆迪此次的评级下调,颇值得商榷笔者将在"我对'看不见的手'的理解"一文中与马云探讨"看不见的手"的寓意。这里我自己先告诉大家,我指的计划经济不是那时候苏联的计划经济,也不是中国刚开始的计划经济。但是后来又有学者证明了这样的信息机制是不可能建立在计划经济条件之下的,我们自己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因为,他不理解"看不见的手"。即便大数据能让政府变得更聪明,也只是在公共产品领域更聪明,而不是私人产品领域更聪明。
产品可以基本分为三大类: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混合产品类本文暂不讨论)。市场竞争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经营者之间的分配。
计划经济是由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犯有政府职能定位错误,无关于信息化。政府主管经济的人员是政府官员,不是企业家,不具有经营企业的能力。
"人的激励问题"源于"政府职能定位错误"。在经济活动中,信息是分散产生的,怎么可能把这些分散的信息集中到一个重要的制定经济计划的机关,然后得出结果呢?---有人说用现在的大数据和计算机来收集这个信息,建立全国网络,这个罗马尼亚做过,苏联也做过,七十年代网络就建成了,都没有成功。由于大数据,让计划和预判成为了可能。公共产品领域定义了政府的职能。
为什么?因为数据的获取,我们对一个国家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有可能被我们发现。2017年5月26日,马云在贵阳数博会上演讲中说:"在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万物互联的时代,人类获得数据的能力远远超过大家想象,人类取得对数据进行重新处理以及处理的速度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大家,不管是AI也好,MI也好,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既然人有激情、有理想、有想象力,那么人就同时也会有激励问题。市场竞争是人力资源与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
2016年11月19日,马云在"2016世界浙商上海论坛"上发表演讲说:"昨天在一场交流里,马克思主义讲到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到底哪个好?我认为这个观念我们过去的一百多年来一直觉得市场经济非常之好,我个人看法未来三十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计划经济将会越来越大。只要市场上某种产品不是垄断的,必然会在经营者之间展开竞争,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交期短的产品的经营者将获得竞争的胜利,继续掌握一定的资源,而失败者将退出市场,丧失对资源的配置权力。
根本原因在于,笔者在前文指出的,政府官员不是市场选择的,他们不具备经营市场的能力。"这句话说明了马云真非经济学人,他的论证是不当的。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既依赖于土地、矿山等资源,又依赖于自身的能力。" 马云坚持:大数据让计划成为可能。
当然,我们也不能说马云完全没有意识到政府的问题,只是他并没有把政府职能越界问题列为计划经济的实质问题。"(马云:我可能有点反动 政府号召的事我转身就跑 宏观经济21世纪经济报道[微博] 2014-12-08 ) 马云对于与政府官员的合作是保持距离的。
计划经济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主角是"政府"。但是请注意,特朗普政府也只能提供公共产品,并不允许插手私人产品。
吴敬琏认为,有大数据也不能搞计划经济。这样的论述,能使得马云以及其他非经济学人理解起来更清晰一些。